「這是最好的時代,也是最壞的時代」—狄更斯《雙城記》
「後疫情時代」一詞,在全球的疫情尚未平復前就已經開始被廣泛的應用及討論,如今我們的前腳已經踏進後疫情時代,後腳卻還停留在沒被疫情影響前的舊時代,而無論如何,疫情結束後,世界將不復以往,我們也終將被捲入更加快速變遷的浪潮之中。
在混沌未明的局勢裡,有的事物興起,有的事物沒落;有人一蹶不振,也有人乘風而起。這是最好的時代,也是最壞的時代。
這篇文章要討論的,是疫情帶給我們工作場域中不可逆轉的影響,而我們又該如何做好準備,提升自己的能力,迎接後疫情時代接踵而來的挑戰?
延伸閱讀:12件新冠肺炎疫情教會我們的事,學會之後你就升級了
疫情所帶來的工作趨勢的改變,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:
1. AI及自動化的應用需求提升
AI及自動化本來就是工業革命4.0的核心,而新冠肺炎的疫情又提升了市場對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需求,無論是在開發或使用上都會有更顯著的加速成長。以機器取代人工的未來可能更快來臨。
面對人工智慧的來勢洶洶,我們除了需要具備與機器互相合作的智慧及應變能力,更需要提升軟實力來幫助我們在職場上站穩腳步。
2. 遠距辦公、線上會議普及化
居家工作(WFH,Work From Home)在疫情期間成為人們普遍的日常,疫情結束之後,遠距辦公的潮流將延續,甚至成為未來主要的工作型態。
面對工作型態的大幅轉變,有的人能快速適應,也有些人感到焦慮不安,無法習慣溝通、互動、合作上的模式與以往大不相同,更擔心工作績效的打折、雇主與雇員、主管與下屬之間的溝通落差所造成的不信任感。也因此有效的溝通協作、主動創造價值的能力在未來將更受重視。

3. 消費行為改變,需要與人近距離接觸的服務減少,電商更普及
疫情影響使得許多面對面的人工服務轉為線上作業。即便疫情結束,人類的消費行為和產業的轉變卻不可逆,近距離提供服務的服務人員在未來將會減少,提供第一線服務的產業,諸如餐廳、旅館、消費場所等在未來也將轉型,網路及人工智慧會更普及的應用在這些工作場域中。而電商的發展也被疫情加速,突破往日所受到的市場侷限。

面對挑戰的產業仍然能找到出路,只是不管企業或個人,都需具備更柔軟的身段及彈性,在未來快速地調整策略並持續地提供價值。
後疫情時代,我們需要學習的6種能力
面對後疫情時代帶來的種種變化,我們不需要慌忙的轉職,也不用看到哪有熱潮就往哪去,相反的,我們應該更從容的去聆聽人們真實的需求,這是這個時代要我們做的功課,別忘記疫情給我們的教訓,快速跟龐大並非是好事,心中有理念並懂得靈活應變才是新時代的生存守則。
在後疫情時代,我們可以努力培養自己這6種能力,而這6種能力,其實也就是活在未來的時代需要具備的能力,疫情只是催化並加速了未來的發生,帶領我們邁向下一個階段。
1. 跨領域的能力
未來會出現許多新的工作,是我們從來也沒有想像過的,而工作可能也不會再由單一職稱定義。你當然可以專精某個專業,但仍然必須具備跨領域的能力,因為跨領域能使我們解決更複雜的問題,那同時也是機器無法解決的問題。
其實斜槓、多職工作者等觀念在近幾年已頗為興盛,許多人將此精神實踐到自己的職涯當中,而未來的職業可能將更徹底的實現斜槓工作的精神,每個人都需要貢獻自己多元的能力,將單一的技能變成一份技能組合,藉此實現更大的價值。
具備跨領域的能力,並不是說未來人人都要擁有十八般武藝才能存活,我們還是需要相互合作,各司其職,所以不必把跨領域想成一件很有壓力的事,反之,跨領域也許更能實現身為一個人的真正價值,使每個工作者更能利用自身特質發揮所長,比如一個專精寫程式的人,他可以在工作中同時貢獻自己的藝術天分,也可以展現與人互動的能力,不再只被定義為一個埋首於電腦前處理技術問題的「工程師」。
要具備跨領域的能力,首先是不要侷限自己,多去嘗試新鮮有趣的事物,並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與愛好,無論你喜歡什麼,那都會成為你獨特的價值,不要讓自己可能擁有的才華被埋沒。第二是保持學習的習慣,持續的學習並且廣泛的學習,未來所需的知識不再只存在教科書裡,我們需要具有更多元的思維,才能真正實踐跨領域。
2. 靈活的適應能力
身段夠柔軟,才能跨領域,在未來生存的我們需要具備良好的彈性。在疫情之下,你的工作受影響了嗎?如果有的話你是如何因應?而如果沒有,思考一下如果失去目前的工作,你還有其他出路嗎?面對工作模式的大幅改變或是生涯的重大影響,我們都應該趁機好好檢視自己的適應能力,簡而言之,我們有沒有能力調整策略、轉換跑道,或是創造其他的價值,在此時顯得特別重要,也只有此時你才有機會面對並反省。後疫情時代,恐龍不再主宰整個環境,反而是能屈能伸、在任何環境都能生存的蟑螂才活的最好。
換個角度來想,在這個時代,人人都有機會爭取自己想要的事物,因為強勢的人不再具有絕對優勢。所以務必使自己保持彈性、在身心靈上都要具備靈活的適應力。
3. 創造的能力
在未來的時代,執行者這樣的角色也許會由AI完全取代,將來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將自己視為管理者與創造者,每個人都需要換個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。
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發明家、創新者,但創造的能力可以是將自己原先擁有的價值,用新的形式呈現。新興的平台、共享經濟等商業模式也是將新的模式帶入傳統的行業,卻創造了新的可能,而未來我們每個人都要具有這樣創造的意識和能力,去實現工作的核心價值。
如果你是一個老師,你不能再埋首於批改作業、用傳統的方式教課,而是去創造新的教學模式,利用軟硬體的進步,實現更貼近學生、真正關注到每個孩子不同特質的教學;如果你是一名店員,你不該只是機械式的完成工作流程,而是去設計整套更人性化的服務,結合機器與人工智慧,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。
想在未來站穩腳步,我們必須主動地去創造價值,積極的去實現新的工作方式。

4. 審美的能力
技術、專業能力可以訓練,但美感與品味卻很難培養,在未來,好的技術也許仍受青睞,但美感與品味卻能使你脫穎而出。
美感創造獨一無二的價值並非新鮮事,賈伯斯在蘋果電腦中加入的另一個維度,是他的競爭者從未思考過的—藝術設計,蘋果電腦的設計美學和獨特的書法字體使它在業界中獨樹一格,甚至成為具備流行典範的奢侈品。
美的事物永遠會是人們所嚮往、追求的,尤其是在科技進步、生活便利的時代,美感可以實現更好的生活品質。審美的能力、創造美的事物的能力,是機器難以實現的價值,也是你在未來需要具備的珍貴能力。

雖然美感與品味難以培養,但試著在生活中觀察事物,並用心去感受,久而久之就能累積對美的覺察力。
5. 同理他人的能力
同理心是一種換位思考、將心比心。有些別人沒說出口的話,同樣身為人類的你卻能明白,這便是人類的同理心,也是我們與機器最大的不同。
換位思考的能力對從事商業、行銷的工作者來說並不陌生,行銷做得好、文案寫得好的關鍵其實便是「同理心」,懂得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,而非只是把自己當作一個推銷者,具有同理心的人無論使用任何行銷手段,所創造的業績就是比別人好,獲得的信任也比別人多。
如果你能具備同理他人的能力,甚至是洞悉人心,你就有能力提供最貼近每個人需求的產品和服務,而這樣的能力在未來將更受到重視,因為在科技越發達的時代,人類更渴望著被傾聽、被理解。
6. 想像力
天馬行空的想像力,是人類獨有的能力,在過去這樣的能力可能使你被視為異類,大部分的人認為你「想太多」、不可能成功,但從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,到最近致力於生產電動車、還夢想帶人類上火星的特斯拉執行長伊隆・馬斯克,都一再證明了擁有想像力能使我們不斷進步,而缺乏想像力的結果就是不斷在原地踏步。
想像力不只使人類創造新的發明,還滿足我們心靈上的需求,無論在什麼年代,人們都對那些精彩的故事、電影著迷不已,而這些故事便是由充滿想像力的人所述說,想像力使我們擁有希望,而希望正是人類生存的動力。
也許你被制式的教育及工作束縛太久而失去了想像力,在未來,我們不再需要被機械式的工作填滿生活,這正好讓我們能適時放空腦袋,讓靈感進來,無論你想要創造新的事物,或是述說那些動人的故事,想像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能量,保持開放的心去接受它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,我們也許就有能力創造希望。

結語:疫情改變的是我們的生活形式,而非事物的本質
疫情爆發至今,這個世界真的改變了嗎?你可以說它的確變了,因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再也不相同,你也可以說它並沒有改變,因為人和事物的本質仍然相同,人類需要與人互動、渴望愛與被愛的本質並不會因為疫情造成的距離而改變;工作必須提供人們可用的價值,也不會因為消費形式的轉換而改變。
每個人都具備獨一無二的價值,而後疫情時代來臨,如何在新的生活及工作方式中實現價值,是我們每個人新的功課。未來的世界確切會如何改變?誰也說不準,但只要我們願意去理解事物的本質,並敞開心胸接納、學習新的生活形式,就不必恐懼改變。
後疫情時代中的我們,不再害怕病毒而人心惶惶,這是屬於我們的新的時代,,疫情為我們的人生開啟了新的篇章,如果我們願意認真去學習、生活,在後疫情時代裡,我們可以生活得更精彩。